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文山西畴:闯出群众致富新路子|环球微资讯
来源: 文山州乡村振兴局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21 11:50:35

近年来,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立足区域实际,赓续“等不是办法、干才有希望”的西畴实践,不断破除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自然条件限制、用地保障等难题,探索出“五旁经济”兴业富农乡村振兴新路子。 


【资料图】

做活“路旁经济”,绿化树变“摇钱树”。

以绿美公路建设为契机,探索“风景路”与“钱图路”共建思路,结合公路沿线气候特点,对全县主干道路进行统一规划,采取“公司+基地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引进企业沿县、乡、村主干道路两旁发展泡桐(新桐一号)、澳洲坚果等经济林木种植、建设示范基地,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实现优环境与促增收“双赢”效益。 

重点在“鸡街乡—兴街镇—新马街乡—莲花塘乡”片区主干道路两旁种植泡桐6公里,在新马街乡、莲花塘乡、鸡街乡等低海拔区域道路沿线周边建立示范基地1500亩,预计实现经济效益5000万元、促进人均增收1500元;重点在“西洒—鸡街—董马—法斗”“兴街—莲花塘”片区主干道路两旁发展澳洲坚果种植300公里,在新马街乡、莲花塘乡等河谷地带道路沿线周边建立示范基地2500亩,预计实现经济效益3000万元、促进人均增收800元。 

盘活“村旁经济”,闲置地变“金土地”。

探索产业发展与绿美村庄深度融合建设思路,采取“合作社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培育力度,引导群众积极入社,并盘活村庄周边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种植,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,实现产业扮靓村庄、绿美助推产业,打造“村美”“业美”幸福农村。在“兴街镇—柏林乡”片区的清河村、东升村、安乐村和柏林村、马蹄寨村等,积极盘活村庄周边长期闲置土地发展柑橘、油茶种植1.1万余亩,带动群众就业1000余人次,年促农增收2000余万元。柏林乡三板桥村瓦厂小组打造以茶树为主导绿美村庄,推动村庄周围梯田变茶山,预计今年新鲜茶叶产量达10万余斤、干茶叶产量2万余斤,年创收可达40万元左右。 

用活“屋旁经济”,小庭院变“致富园”。

探索庭院“寸土寸金”发展思路,采取“党建+村集体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鼓励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屋顶“方寸地”大力发展庭院经济,打造“增收园”“致富园”。西畴县非遗项目壮族“花米饭”传承人李敏,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,积极探索“庭院+特色工艺”生产模式,将院落变成“花米饭”加工坊,通过电子商务、各类展会等将壮族“花米饭”销往全国各地。2022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0万元,带动当地50余人增收。法斗乡马龙洲村围绕端午节,结合当地民俗开展“百年粽乡”主题村庄建设,大力发展“粽叶庭院”、实施“端午主题小道”等,打造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浓厚氛围,2022年以来种植粽叶50余亩,促农增收25万余元,实现传统文化、经济、环境效益尽收。莲花塘乡芦差冲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发展兰花等花卉种植27户700余平方米,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;芦差冲村、香坪山村发展金线莲种植12户2600平方米,预计促农增收20余万元,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 

激活“河旁经济”,低产田变“示范地”。

探索“美丽河湖”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合推进思路,加大河湖治理和沿河土地整治力度,充分利用河岸周边土地灌溉便利优势条件,采取“水稻+蔬菜”等复种模式,提升土地复垦利用率,实现沿河土地常绿、河水常清,群众“钱袋子”常鼓。在畴阳河、鸡街河、盘龙河等流域及“一河一带”发展冬早蔬菜种植1.5万亩,实现助农增收2400万元。鸡街乡大寨村采取“村集体+公司+农户+基地”订单发展模式,领办合作社、整合资源要素、建立产业基地,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沿河河岸土地推广种植豌豆,共产生经济效益180万余元,助力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、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,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增收目标。蚌谷乡大寨村探索“鱼菜共生”生态农业发展模式,引进企业在沿河一带发展以“水养鱼—鱼肥水—水肥菜—菜净水”生态循环农业,建立“鱼菜共生”大棚生产基地6.5亩,养殖鱼苗1700公斤,预计今年可实现增收160万余元。 

搞活“树旁经济”,荒草林变“经济林”。

以“大产带小产、短产养长产”为发展思路,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,利用荒山、荒地、荒林大力发展草果、八角、砂仁等林下经济作物间套种,加大种植管理、生产加工等环节技术攻坚,全面搞活荒林地,拓展群众增收渠道。在“蚌谷—莲花塘—兴街—柏林—法斗—鸡街”片区利用荒地、荒草林发展草果种植6827亩(挂果4300亩),年产鲜果300吨,年促农增收1300余万元。在“鸡街—法斗—西洒—蚌谷—兴街—柏林—新马街”片区发展八角种植6.3万亩(挂果5万余亩),年产鲜果1.3万吨,实现年产值15000余万元,实现人均增收1500余元。莲花塘乡和平村以“山地增绿、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”为发展思路,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,通过“党组织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引导大屋基、马六塘、龙泉等片区36户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黄金种植262亩,实现经济效益780余万元、人均增收近5万元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